儿童康复涉及医疗、康复、教育等多学科,而前沿学科与学术的进展推动着我国儿童康复相关工作的创新发展。近期,在京举办的第二届A-PKU儿童康复发展论坛上,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段丽萍教授以“肠道微生态与脑健康”为主题,回顾了学界现有相关研究,并针对肠道微生态健康对儿童脑健康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入解读,提出了治疗孤独症的新思路和新见解。
近几年,段丽萍教授一直致力于功能性肠疾病与中枢神经系统共病的研究,尤其是对导致躯体慢性炎症的肠道微生态的研究。分享中,段丽萍教授表示,无论对成人还是儿童,很多疾病都涉及到中枢神经系统的问题。今天的会议主要聚焦如何通过康复手段改善患儿的状况,但“上医治未病”,我们更希望能够找出发病的根本原因并予以预防儿童罹患孤独症。
计划到整合:人类微生物组计划
在过去的十几年里,国际上启动了人类微生物组计划。从微生物组计划到现在的整合微生物组计划,为人们提供了更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分析微生物,也提供了更完善的数据库。
目前,人们已充分认识到人体的微生物是人类健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这挑战了以往医学界认为微生物仅仅是传染病媒介的固有看法。研究同时发现,肠道里的微生态和人们的膳食状况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。肠道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贯穿整个生命周期,肠道微生态的失衡会导致很多疾病的产生。
对此,段丽萍表示,“当今科技尤其是基因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,能让我们可以通过粪便样本的采集进行微生物组学的分析,了解肠道的微生态状况。大量的研究加深了大家对肠道微生物与疾病关系的认识,尤其是微生物跟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。”
肠道微生物:不容忽略的人体“器官”
人体微生态系统包括口腔、皮肤、泌尿生殖系统、胃肠道等。有研究表明,人体90%的疾病都可能与肠道微生态紊乱有关,肠道菌群的细胞数为人体的10倍,基因数量更是人体的150倍。段丽萍教授称,“肠道微生物可以说是重要的人体‘器官’,有人称它是‘第二大脑’或是‘第二基因组’,由此可见,肠道微生物对人体健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。”微生物有多重要呢?段丽萍教授谈到,如果将抑郁症患者的粪便移植给实验鼠,小鼠会出现类似于抑郁的表现,同时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小胶质细胞被激活,炎症水平升高。”
从这个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,仅仅改变肠道环境就会影响到大脑。学界有一个术语叫“脑-肠轴”,是大脑与肠道之间由神经—免疫—内分泌介导的双向应答系统。简单来说就是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两者相互影响,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脑-肠轴影响机体健康,甚至会导致某些疾病产生。
在人体内,存在着很多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活性微生物,它们通过调节肠道内菌群平衡,促进营养物质吸收、保持肠道健康、调节机体状态。这就是益生菌。益生菌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就是没有被消化的膳食纤维。我们说多吃蔬菜水果对健康有益,正是基于这个原因。
研究证明,益生菌有可能改善孤独症。有一项研究以因环境、遗传等因素诱发的或特发的孤独症的小鼠为实验对象,当给它补充了作为益生菌的乳杆菌后,小鼠的行为有明显的改善。
研究新进展:母婴间垂直传播肠道菌群
儿童的肠道微生态系统从出生前在母体中就开始逐渐建立。从出生前到出生后的4年内,儿童肠道的微生态的建立主要依赖母体。“剖腹产还是自然分娩,出生以后是母乳还是人工喂养,母亲生活的环境等等,都决定着婴儿在生命早期的肠道微生态状况。”段丽萍教授说到。
剖腹产和自然产婴儿肠道里的菌群具有明显差异。自然分娩婴儿的肠道细菌的结构有70%与母亲一致;而剖腹产大概只有40%,这会直接影响后期孩子的肠道菌群状况和健康。
也有研究发现,如果孕前期的实验鼠肠道菌群受到损害,出生以后的幼鼠躯体感受能力会明显受损;如果在孕期进一步益生菌干预,可以有效改善其后代成年后感受能力的受损情况。
回归基本点:从关爱母婴肠道菌群开始
段丽萍指出,孤独症是遗传、生物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,尽管真正的原因尚不清楚,但良好的肠道微生态状况无疑会改善机体对的健康状况。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将是治疗孤独症的重要研究方向。
段丽萍教授最后总结道,“影响肠道健康有很多因素,现在发现运动也可以明显的改善肠道微生态和肠道健康状况。肠道微生态的维持与生活方式和人体健康息息相关,良好的肠道微生态系统是健康的基石。”
免责声明:市场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!此文仅供参考,不作买卖依据。